不同意人物文章标题使用的“坠落”一词。这里预设了立场,天才的孩子就应该怎样怎样,否则就是错的。
付云皓能连续获得两年的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满分金牌,不言而喻他在数学能力上极具天赋,属于极小概率的天才之列。问题是,天才也同样需要成长,而且他们成长都方方面面与普通孩子没有本质的差别。从付云皓进入高校后沉溺游戏,大一的公共课《军事理论》竟然全年级唯一挂科。这相当明显地反映了付云皓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些关键的因素,而且基本上都能从12岁以前的成长阶段找到线索。
一是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儿童学龄初期的6-9岁是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孩子一生的勤奋感和通过勤奋获得的成就感在这个年龄段奠定下最坚实的基础。高校厌学的学生大多能从这段时间不恰当的引导和教养找到原因。付云皓很明显一旦远离中学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对高校哪怕是稍加应付就能通过的《军事理论》课也挂科,反映了他其实已经很严重的厌学情绪。
北京大学的徐凯文博士曾对北大新生做过一个心理普查,发现超过30%北大新生厌学。付云皓不过是其中之一。二是自尊水平,儿童9-12岁青春期前夕或初期是孩子一生自尊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的高自尊应该建立在对自己特质行为自信的基础上,是从父母师长点鼓励和支持下发展的。付云皓因为数学天赋青春期就取得杰出的成就,但显然他并没有因此发展出积极的高自尊。通常高自尊的学生会很在意自己获得的社会评价,会努力遵循社会规范和预期避免自尊受挫。付云皓成为全年级唯一挂科《军事理论》课的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看不出他本应该发展出的积极高自尊来。
不难揣测到的是,正是因为他的天赋和过早的成就,以及来自同学、老师以及社会的赞誉,他在9-12岁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自尊感发生了膨胀,过高估计自己,而进去北大后发现周围都是与他差不多的智力精英,顿时膨胀的自尊就如同被针戳破的气球,瘪了。
所以,付云皓的表现和遭遇,不是他坠落了,而是在他儿童阶段该发展而没发展起来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自然而然的结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被北大退学的付云皓得自己经历这一切,重新弥补成长缺失的功课。对他来说,能否取得学术成就倒是其次,发展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才是关键。
需要反思的不仅是付云皓,他的父母,他曾经的老师们,在他成长的历程是否对他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和引导?捧杀一个孩子与棒杀一个孩子并没有实质上的分别。
希望更多的父母、教师能以付云皓为诫,孩子在0-12岁获得的教养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此后的人生发展,12岁前种瓜,12岁后得瓜,12岁前种豆,12岁后得豆。
这个情况只是个例,就像少年班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一样。记者认为的天才坠落,有点强加愿望之嫌。对此我持不同看法。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能够通过奥赛获得保送资格的同学,都是天赋很好的学生。
付云皓,由我国著名奥数高级教练朱华伟老师一手培养,两次以满分获得国际奥赛IMO金牌的数学高手,后来保送北大。
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报道出来之后,付云皓本人的回应:
这是他本人今天早上8点多在水木社区上的一篇回复,很明显,他本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很满意的,幸福感很强。
但是很显然,他本人的经历,不符合大众的”想法“,被作者当作"不成功的典型”。因为大家对于有他这样天赋和能力的人,实在是抱着非常大的期望。
付云皓在采访中说到:他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后悔。2003年,与他一起的5位队友,只有2名继续做数学研究,而另外三人从事着金融业的工作。大家幸福感都不错,也没有后悔。为什么优秀的人从事基础的工作,就会被认为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付云皓在大学期间,因为玩游戏耽误了学业,
文章我都看了,有读后感如下——
1. 关于什么阿里投资的媒体通过说数学天才在大学打星际(嗯 打星际哦不是王者哦),从而起到给腾讯搞事情的目的, 这个想法太过深邃;
2.《人物》稿子没大问题,倒是数学天才自己不懂该如何写人物。数学天才质问你丫到底是写我,还是写别人口中的我,而事实上,人物稿最怕当事人说啥就写啥,这就成了为当事人歌功颂德的公关文,有啥好看的。必须以他人口中的我为重,正常得很;
3. 一个小时候数学极其牛逼的人,最终去培养中学老师不搞学术研究,当然没啥不可以,但你要说没遗憾可能么?数学这个东西讲天分,百年出个天才也不夸张,说一句可惜了这个天赋资质,没啥不对的;
4.当事人称这也没啥不好,当然可以,但就不能你说啥我写啥,因为是个人都会给自己找类似的说法:这也没啥不好。痛骂自己浪费天赋的,那才叫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