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让大家感受下古***中进士的难度。
以科举较为发达的清代为例。
清代科举自1645年至1904年,共260年,一共有112次会试殿试,平均2.32年一轮。共出25363进士,平均每轮会试产生226.5个进士,再分到每年是97.6个进士。
如今的人口,大概是清中期的五倍,如果我们简单粗暴的把每年的会试的录取人数提高五倍,那么,平均每年会试录取人数就是97.6X5=488人。
如今的清华北大每年录取多少人呢?
大概是6500人。
考进士当然很难。
以明清为例,全国读书人(读过书的)大约三四百万,但是能够通过秀才考试的只有五六十万,举人七八万,进士不过五六千。
为啥这么难?
首先,费用高昂。
穷文富武啊,读书科举需要5岁启蒙,参加童生考试,县府院三级考秀才,乡试考举人,最后进京参加礼部试,通过才能参加殿试。最后每三年只有300幸运儿成为进士,而绝大多数还是同进士。
明清时期举人平均年龄31岁,进士平均年龄35岁。就是说,想要中进士必须苦读30年。就算中举人也得25年。
想想,一个男子,读书25年才能給家庭带来收入(举人才是士大夫,享有免税权)。家庭还得承担这25年的开销与白养活的费用,如拜师费,笔墨纸砚书本费,学杂费,生活费,参加几十场考试的盘缠,与老师同学的正常交往费用,最基本的衣着费用。
可以说,一般富农家庭都养活不起。中途辍学的,最少八成以上。
其次,学习过程艰难。
科举的题目虽然很窄。但包涵的东西很多。
非常难!在古***进士不光要靠实力,也要靠运气!
很多人总是喜欢把考进士和高考来做比较,在我看来这个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咱们姑且不论全国那么多大学,就拿最高学府北大来说,每年就会录取大约三千人左右。
要注意我用的是“就”,可能有人会反问我,你这意思好像是说北大一年就招三千人像是招多了似的。确实,和那些一招就是七、八千甚至上万的大学来说,北大招的确实是少了一点,但是这比古代取进士的人数还是多了太多!
(明朝进士服装)
就拿最近的清朝来说吧,清朝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年),共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则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仅取96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取进士的会试一般是三年才会有一次,也就是你错过了这一次,就要再等三年!因此很多人一考就考到了30多岁甚至是四十多岁!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在20多岁高中进士,一般都会被人视为天才!
还有数据显示,清朝时期每年的读书人大概有几百万,但是每次会试一般只会取两百到三百名进士,而且还是每三年一取。也就是说,清朝时平均每年不过才出一百个进士而已!
根据研究,清朝时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请注意,小数点后有四个零,也就是说,百万分之零点四八,这可比“万一”的概率小低了!
(左宗棠画像)
另外,学习能力强也不一定能考中进士!“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就是这样典型的例子,他才华横溢,文章很好。他二十岁就乡试中举,成为了举人。可是在之后的会试中,却屡试不第,如若不是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左宗棠很有可能就被埋没了。
由此可见,在古***中进士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录取比例极低。同时,考试的运气也极为重要,如果遇不到赏识的考官,没有考运,即使才华横溢也是难以打通科举入仕之路!
要说考进士有多难,那么咱们得简单扒一扒科举制度,最起码得搞清楚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之间的关系。下文拿明朝和清朝时期的科举情况说明,因为到明朝和清朝时科举已经较为完善,而且这两个朝代离我们也最近,所以就拿明清时期的进士简单概括一下吧!
科举头衔自低到高到底是神马情况
按金字塔式一阶阶上升,首先得从一个平民百姓起步学习,之后考取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按这个路线一步步晋升。秀才是县、市最高到省一级的考试,只有取得了秀才这个基础头衔,才能有资格再次参加全国性乡试,在全国乡试榜上有名得举人头衔。别以为举人拿下了就能直奔进士而去了,还有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环节就是三年一次的全国会试,会试成功后得贡士头衔,一会咱们再说为什么贡士老被遗忘。
秀才是个神马头衔
其实取得秀才这个最低级基础的头衔后,基本上就可以被看做是“高雅”的书生,国家为了让这些“穷秀才”能继续好好读书,每个月还会给他们发些保障性粮米。但秀才终归是最底层的一介书生,他们是活动于县一级行政机关最基层的编外人员,虽然从社会阶层上看秀才有些地位,但总体来说秀才始终是游走在仕途之外的边缘人员。
举人才是鲤鱼跳龙门
以上简单说了下秀才基本情况,下面咱们说举人是怎么回事,通过全国乡试的人称之为举人,这个就和全国性公务员考试差不多了。只有取得举人这个头衔,才能真正的进入国家行政机关任职,所以举人相比秀才是质的飞跃,但如果只考取举人就止步不前,也只能到基层被委任一个小吏干干,想要在更高层次为官还得继续考。
我贡士招惹谁了?为什么老是被遗忘
拿下举人这张镶金边的毕业证书后,为了进入更上游的阶层为官,那么还得继续考全国性的会试。会试中最后能成为贡士的人数不太固定,少则大几十人,多则三五百人,小编特意翻阅了下资料,最多的年份也没有超过五百人。您要问为什么会试贡士的最终名额有波动,具体咱也不清楚,可能每年的考生质量参差不齐,或者是每年主考官不同,再加上主考官心情和口味不同所致吧!随意臆测不可当真。全国这么多举人,会试考完后就这么点人能入围,可想而知竞争有多么激烈,只有通过会试成为贡士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最后一关皇帝的殿试。为什么贡士这个名词容易被忽略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基本上都会通过殿试的考试,也就是所有贡士不出意外的话都能取得进士身份,只不过进士也分三六九等,同为进士含金量是不同滴!所以贡士就等于准进士,这种现实情况就很容易让人混淆,渐渐的贡士这个词相比进士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难如登天夺魁的进士身份
进士就是参加完殿试的贡士,有人可能会想贡士直接就是进士不就得了,搞那么多繁琐的程序干嘛!进士最后同样需要先后排名,说白了殿试就是皇帝给贡士们排名次,简单的说进士分为三个层次,最高级的“进士及第”就三个人,按排名前后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梯队的“进士出身”和第三梯队的“同进士出身”不定名额,也就是剩下的贡士按排名先后都是“进士”,排名靠前的在任职时,肯定比排名靠后的要有优势。全国最后能取得进士头衔,最多也就三五百人,由此可见考取进士有多难。